不是没听人说过,也不是查不到,可每次自己站在江边,看着那边的剪影,脑子里冒出那个名字的时候,总觉得像念咒语似的,有点儿遥远,有点儿陌生。那个名字啊,念起来有点儿绕口,不像黑河这么干脆利落。它叫布拉戈维申斯克。
布拉戈维申斯克,听着是不是就觉得舌头得打几个卷儿?这个名字,布拉戈维申斯克,背后藏着多少故事,多少来来往往的人,多少融汇又隔离的烟火气?它就那么静静地,或者说也不静静地,隔着 Heilongjiang,隔着 Amur River,跟黑河对视了几百年。
你看江面上那些船,大大小小,慢悠悠地开着。有时候能看到拉着货的驳船,沉甸甸的,吃水深得很。有时候是快艇,嗖一下就划过去了,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。这些船啊,就像是这条江的脉搏,把两边的血肉连起来。它们从黑河开过去,又从布拉戈维申斯克开回来。载着木材、载着面粉、载着游客、载着各种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东西。

我记得有一次,去黑河玩,就站在江边。那天天气特别好,能见度高得惊人。对面的楼看得清清楚楚的,颜色也比平时鲜亮。甚至能看到楼顶上的一些装饰,窗户的反光。那一刻,布拉戈维申斯克这个名字,好像突然有了具体的形状,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或者新闻里蹦出来的词。它是一座活着的城市,有人在那里生活,有人在那里工作,有人在那里看着我们这边,就像我们看着他们一样。
那种感觉挺奇妙的。你站在这边,清清楚楚地看着另一个国家,另一个文化,就隔着几百米宽的江水。江水流啊流,好像在诉说着历史,诉说着变迁。从前,这条江是天然的屏障,多少故事在这条江边展开,血泪也好,融合也罢。现在,它更多的是连接。你看那座跨江大桥,远远地横在那里,像一条巨龙。那是连接布拉戈维申斯克和黑河的桥梁,是实实在在的纽带。虽然还没完全投入使用(或者说刚投入没多久?具体日子记不清了,但它就在那里!),但它立在那里,本身就说明了太多。它在告诉所有人,嘿,我们不只是隔江相望的邻居,我们是要手拉手一起走的。
当然了,手拉手也伴随着磕磕绊绊。文化差异,语言不通,习惯不同。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。你在黑河街上,时不时会碰到俄罗斯游客,高高大大的,说着听不懂的话,但脸上带着友好的笑容。他们过来买东西,尝尝中国菜,感受一下这边的热闹。我想,在我们看不见的布拉戈维申斯克,肯定也有我们的同胞,在那里做生意,在那里生活,把中国的元素带过去。这就像是一种渗透,一种缓缓的交融。
有时候我会瞎想,如果坐船过去了,到了布拉戈维申斯克的码头,走上那边的街道,会是什么感觉?空气是不是会带着点儿不同的味道?街上的招牌是不是都变成那些弯弯扭扭的俄文?人们的表情是不是会有微妙的区别?是不是能听到他们用那种独特的语调聊天?布拉戈维申斯克,这个名字就像一把钥匙,能打开很多扇想象的门。门后面是另一个世界,一个就在你眼前,却又需要跨越界限才能抵达的世界。
江水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响,哗啦哗啦的。对面城市的声音呢?是更安静,还是更喧闹?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还是有着完全不同的节奏?这些问题,只有真正过去了才知道。而大多数时候,我们能做的,只是站在黑河这边,看着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,看着那些灯光,看着那些影子。
尤其到了晚上,那景象更是不一样。黑河这边灯火辉煌,一片热闹。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呢,灯光相对来说要柔和一些,分散一些。星星点点的光亮,勾勒出城市的轮廓,映在江面上,波光粼粼的,特别美。你会觉得,哦,那个名字叫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城市,它在那边,真实地存在着,和这边分享着同一片天空,同一条河流。
所以,下次再有人问,或者你自己心里再犯嘀咕,黑河对面俄罗斯的城市叫什么?请记住这个名字:布拉戈维申斯克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,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,是一种地理位置的独特,更是无数故事的发生地。它就在那里,隔着江水,和黑河一起,构成了一幅独一无二的边境画卷。看着它,你会对“邻居”这个词,有更深的理解。远吗?近吗?或许都算吧。它就是布拉戈维申斯克,在黑河的对面,实实在在的存在。
本内容由大名研究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31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