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啊,“斯”字,左边一个“撇”,像个人站着;右边上面一个“口”,下面一个“小”——你说它像什么?有人说像嘴巴,像说话,像小小的声音。我倒觉得,那个“小”字,可能更深一点,它是不是暗示着一种微小、一种内敛、一种不那么张扬的存在?整个字放在一起,感觉就像是一个人,站得规规矩矩的,嘴巴微张或者闭着,手里或者身旁,有点小小的东西。整个画面,多多少少都透着一股子斯文气。
对,说到“斯”,怎么可能绕过“斯文”这个词呢?这是它最最核心、最最响亮的寓意了,没有之一。斯文,这个词本身就够迷人。它不是仅仅指戴着眼镜、说话慢条斯理,它是骨子里的东西。是懂礼节,有教养,有文化底蕴,是对世界、对他人、对自己都保持着一份恰到好处的分寸。不是说不热烈,而是热烈起来也知进退;不是说不强大,而是强大起来也懂谦逊。你看那些真正有斯文气的人,他们眼睛里是有光的,是思考的光,是悲悯的光,但又不会刺眼,总是那么温和,那么耐看。
可这年头,“斯文”好像变得有点脆弱,甚至有点被误读。有时候一提斯文,就想到软弱、迂腐、跟不上时代。真是这样吗?我觉得恰恰相反。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,能守住那份斯文,那需要多大的定力啊!那是一种选择,选择内敛而非张扬,选择深刻而非肤浅,选择体谅而非尖刻。所以,当一个名字里用了“斯”,我觉得吧,十有八九是父母心里揣着一份对斯文的向往,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或者拥有这份气质。

名字里的“斯”字,男女都用。男名里的“斯”,比如“斯年”、“斯远”、“斯文”(直接用这个词的也有),听着就觉得这人该是那种儒雅的,可能不是冲在最前面那个喊打喊杀的,但绝对是能在背后或者侧面给出精妙意见,或者一个人静静地做着需要沉淀的事儿。他们身上可能带着一股清逸气,像山间的风,不急不躁,却能吹拂很远。女名里的“斯”,像“斯琪”、“斯妤”、“斯然”,感觉又不一样了。多了一份古典的含蓄美。不是那种明艳照人、一眼万年的惊艳,而更像是那种细水长流、越品越有味道的美。她可能是写诗的,可能是画画的,可能是坐在那里安静读一本书的,身上带着一股淡淡的书卷气,不浓烈,但让人舒心。这股子含蓄劲儿,多迷人啊!
你可能还会想到,有些名字带“斯”字,是音译过来的,比如“彼得斯”、“亚当斯”什么的,感觉又有点洋气,有点国际化。这事儿也挺有意思的。“斯”字本身扎根在咱们汉字的土壤里,带着深厚的古典文化基因,结果因为它音韵的关系,又被借用到音译里,沾染了一点现代的、西方的气息。这两种感觉在名字里会不会碰撞?我觉得是融合了。它让“斯”字的名字不至于过于老气横秋,反而多了一层现代感,或者说是一种跨文化的韵味。所以,一个叫“某斯”的人,你感觉他既可能温文尔雅,也可能见过更大的世界,身上带着一种开放但有根的气质。这种混搭,挺奇妙的。
那,取名的人到底图个啥?选“斯”字,真的只是因为听着好听吗?我不信只有这么简单。这里面肯定藏着父母的期许。他们可能是觉得这个字音形义都好,合眼缘;更可能是希望孩子不要那么功利,不要那么外露,希望他能有内涵,能有修养,能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,保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和从容。你看,“斯”字,不像那些大张旗鼓的字,它好像给名字留了一点点余白,没有把所有美好的词都堆上去,而是留了一块地方,让那个生命自己去填补,去生长出那份文雅,那份含蓄,那份隽永。
说到底,每个字都有它的气场,“斯”字的气场,我觉得就是一种有力量的内敛,一种有深度的从容。它不像“明”那么耀眼,不像“勇”那么直接,它更像是一杯清茶,初品不觉什么,但越喝越有味儿,那股子清雅劲儿,就那么淡淡地弥漫开来。用在名字里,我觉得就是希望那个被唤作“某斯”的人,也能拥有这份耐人寻味的气质,不急着证明自己,不急着去和谁比较,就按照自己的节奏,慢慢地,斯文地,去成为一个有故事、有味道的人。
有时想想,那些斯文的人,是不是因为名字里带了个“斯”字,就真的潜移默化地被影响了呢?或者说,是他们的父母,一开始就看到了他们身上潜在的那份气质,于是选了这个最贴切的字?这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,挺好玩的。但无论如何,“斯”字,在我看来,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音一个形,它承载的是一种对人格的期许,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向往。它不承诺大富大贵,不承诺一帆风顺,它承诺的是一种内在的 丰盈和平静。多好啊,这斯文,这含蓄,这分寸,这隽永……都在这一个“斯”字里了。
本内容由大名研究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31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