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大禹吧?治水的那个。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胼手胝足,三过家门而不入。那是什么精神?是公而忘私到极致了。那时候,还是禅让制呢。尧传舜,舜传禹。挑的是谁最有德,最有能耐,能带领大家伙儿过上好日子。大禹凭着治水的盖世功勋,接过了担子,成了天下共主。按理说,他老了,也该像前辈们一样,把位子让给别人。传给谁呢?史书上记着,他本来是想传给辅佐他的皋陶的,结果皋陶没等到那天就去了。然后呢,就选了益,伯益。这益啊,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,帮禹治水,功劳也不小。禹也是按照规矩来的,打算把这大位传给益。
可事情呢,它就没按剧本走。
禹的儿子,启。这名字,启,开始的意思,开启。他确实开启了一个时代,一个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时代。你想想看,之前多少年了?从尧舜禹,都是禅让。那是理想啊!是“天下为公”的最高体现。没有说老子当了王,儿子就天生是太子。得看本事,得看品德,得看是不是真能为老百姓做事。这是一个多美好的愿景啊!虽然吧,历史这东西,真要深究起来,禅让是不是真那么纯粹?是不是背后就完全没有权力的博弈?那也难说,毕竟是几千年前的事儿,咱们现在隔着这么远,只能靠那些零散的记录去猜。但至少,它在形式上,在宣扬的价值观上,是 merit-based(基于功绩的),是公开选拔的。

然后,就到了启这儿了。
禹老了,去世了。按说,益应该接班了。史书上说,禹也是这么安排的。可结果呢?结果是启继承了禹的位置。这一下,性质就变了。从“禅让”变成了“父死子继”。从“天下为公”悄悄地滑向了“天下为家”。这是个天大的变化!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——夏朝的开端。而夏朝,就是世袭制的开端。
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呢?史书上写得比较简单,有点像既成事实。但你用脑子想想,用常识去推测推测,哪有那么容易?益是禹指定的继承人,他肯定是要按禹的意思来的。启想上位,绝不是平平静静就能实现的。这里头肯定有斗争,有角力,甚至有流血。
据说啊,是这样的:禹去世后,益虽然被指定为继承人,但他为了避嫌(或者说,形势所迫),跑到箕山那边去了。而禹生前,因为启是他儿子嘛,难免会对他有所培养,而且禹的那些老部下、那些方国诸侯,看在禹的面子上,可能更认同启。毕竟,血缘这东西,有时候比抽象的“德”和“能”来得更直接,更有人情味(或者说,更容易拉帮结派)。于是,那些诸侯们,那些拥护禹的人,他们不去朝拜益,反而跑去朝拜了启。还说啥“吾君帝禹之子也”,意思就是,咱们的君主是大禹的儿子啊,当然得跟着他。
这一下,益那边就尴尬了。他名不正言不顺,没有实际的支持者。而启呢,借着他爹禹的光环,又得到了旧势力的拥护,一下子就壮大起来。
再后来呢?事情就没法回头了。《竹书纪年》里记载得更直接,说是益和启打起来了,启杀了益。哇!如果这是真的,那可不是什么和平演变,这是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啊!是儿子向父亲指定的继承人举起了刀!这得多大的决心,多大的野心?
不管具体过程怎样,最终的结果是明摆着的:启成功上位了。他没有像尧、舜、禹那样,到了晚年把位子传给一个外人,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。从他开始,王位成了他们家的私产。夏朝建立,世袭制确立。
你想想看,这背后是怎样一种心理?禹治水那么辛苦,那么大公无私,难道他没想到传给儿子会打破规矩吗?或者说,是不是在他心里,治水功劳太大了,大到他觉得这个位子,传给自己儿子也说得过去?还是说,他也没办法控制局势,那些支持他的部下,更愿意看到一个他们熟悉的、有血缘关系的启来接班?
再看启。他面对的不仅仅是益,还有其他的反对力量。比如,那个不服他的有扈氏,启就发兵去打他,打赢了,巩固了自己的统治。这不像他爹禹,禹是靠德行、靠功劳服众的。启呢,除了继承的威望,还靠武力。他不是仅仅继承了一个名头,他得打才能坐稳江山。
所以说,禹的儿子叫什么名字?叫启。但这个名字,不仅仅是一个称呼。它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。是他,亲手(或者说,在他身上发生)结束了上古那种理想化的禅让制,开启了中国漫长的世袭制王朝史。从此以后,“皇帝轮流做,明年到我家”,成了历史的主旋律。家天下,这个概念,就从启这里,正式立起来了。
这对后世的影响,那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。想想后来的朝代,哪个不是父传子?改朝换代,也是张家打倒李家,然后张家的子子孙孙继续坐江山。这种模式,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,持续了几千年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往前倒,倒到夏朝,倒到夏朝的开国之君,就是启。
你说,他叫启,这个名字是不是充满了宿命感?开启了一个新时代,虽然这个时代,在很多理想主义者看来,是从公天下倒退到了家天下。但历史就是这么发生了。它不是按照我们想象的美好图景发展的。它有它的逻辑,有它冰冷的一面。权力这东西,诱惑力太大。血缘这纽带,有时候也紧得让人挣不开。
站在启的角度想想呢?他生下来就是禹的儿子,看着父亲为了天下奔波,辛苦。他耳濡目染,肯定也想有一番作为。当父亲老去,周围的人都支持自己时,那种继承的欲望,那种掌握权力的冲动,是不是就压过了“应该传给益”的规矩?或者说,在他心里,觉得自己比益更有资格,更能继承父亲的事业?谁知道呢。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,除非有非常详实的记录(而上古时期哪有这个),我们只能靠推测。
但无论如何,启这个名字,是绕不过去的。他是大禹的儿子,他是夏朝的建立者,他是世袭制的开端。每一次当我们说起夏朝,说起家天下,说起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,都不能忘记他。他不仅仅是一个名字,他是一个象征,一个分水岭。他身上发生的事件,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前进的轨道。
所以,再回到那个简单的问题:禹的儿子叫什么名字?启。一个听起来简单,但背后承载着无比复杂、无比重要历史意义的名字。不是一个轻松能回答“就叫启”然后翻篇的问题。它值得我们去想,去咂摸,去感受那种历史变迁的重量。那个从禅让到世袭,从理想滑向现实(或者说,权力本质)的瞬间,就凝固在这个名字里,凝固在启这个人,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事里了。
你看,不过是一个名字,牵扯出来的,就是这么一大段波澜壮阔又有点令人唏嘘的故事。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。它把一切都浓缩在一个人名、一个事件里,留给后人无限的解读和思考空间。启,这个名字,就这么一直留在了历史长河里,带着他开启的那个时代的所有印记。
本内容由大名研究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31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