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去二三里诗名叫什么

说起它的名字?嗨,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。你问我“一去二三里诗名叫什么”,老实说,它好像就没有一个特别正经、板上钉钉的名字。或者说,它太有名了,有名到“一去二三里”本身就成了它的标志,它的名字,就像一个绰号,或者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代称。当然,坊间流传的版本,或者更学术一点的说法,会把它归到某位诗人名下,比如有人说是宋代大名鼎鼎的哲学家、理学家邵雍写的。哎哟,邵雍啊,那可是不得了的人物,写出了《皇极经世》那样的大部头,怎么会写这么一首看似“小儿科”的诗呢?但想想也说得通,大人物偶尔返璞归真,写点日常小景,也未尝不可。这首诗,据说出自他的《山村咏怀》。

可也有另一种说法,而且流传得也挺广的,说是明代的徐渭,徐文长写的。那个集文学、绘画、戏曲、军事等等才能于一身的疯子天才!徐渭啊,他的人生跌宕起伏,坎坷得不像话,但他笔下的东西,无论是水墨画还是诗文,都透着一股子不拘一格的潇洒和真性情。让他写这么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诗?太能想象了!他游历四方,见过多少这样的村庄,路过多少这样的亭台,闻过多少次这样的炊烟?他要是写,肯定带着他那种对世间万物独特而敏锐的观察。

所以你看,关于这首诗的“诗名”作者,它就没有一个像李白《静夜思》、杜甫《春望》那样确定无疑的答案。这本身是不是也挺符合这首诗给人的感觉?它就像路边无名的小花,随处可见,不显山不露水,但自有其迷人之处。你不用知道它叫什么,属于哪个科哪个属,但你就是知道它美。这首诗也是,你不用深究它是邵雍还是徐渭写的,不用非给它安个正式的名字,“一去二三里”这头一句,就足够了,它自身就自带画面和声音,甚至还有那种混合着柴火味的空气感。

一去二三里诗名叫什么

我更倾向于觉得,这首诗能流传这么广,不是因为它有多么高深的立意,或者多么华丽的辞藻。恰恰相反,它的伟大在于它的平白如话,它的触手可及。每一个字,都像是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捡拾来的,没有雕琢,没有粉饰。“一去二三里”,就是走了不远的路;“烟村四五家”,看见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生火做饭;“亭台六七座”,路上休息的凉亭;“八九十枝花”,路边盛开的野花。多么具象啊!具象到你闭上眼,仿佛都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,闻到那股子淡淡的泥土和炊烟混合的味道。

在我看来,这首诗的“名字”,或许就该叫做《山村随笔》,或者《路边小记》,再或者,干脆就叫《烟村图》。它不是那种需要你正襟危坐去品读的大作,它更像是一个旅人在路上随手记下的一个瞬间,一个场景,一份心情。它承载的是一种对朴素生活、对自然景物的热爱,哪怕只是惊鸿一瞥,也被诗人,无论是邵雍还是徐渭,用最简单的方式捕捉并定格了下来。

有时候我想,这首诗之所以这么“野草一样”地生长、流传,是不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“家”、对“归途”、对“休憩”的那份渴望?“一去二三里”,不是远行,是“去”,但又不远,好像目的地就在眼前。然后看到了“烟村”,看到了“亭台”,这些都是能让你停下脚步,歇口气的地方。最后是“花”,是点缀在路途中的美好。整个过程,是一个从行走(一去二三里)到发现(烟村)、到休憩(亭台)、再到欣赏(花)的完整体验。它太贴近我们真实的感受了。

所以,你问我“一去二三里诗名叫什么”?我的答案是,它没有一个响当当、独一无二的正式名字。你可以叫它《山村咏怀》,如果你相信是邵雍写的;你也可以叫它《烟村四五家》,因为它最突出的意象就是那缕缕炊烟;你甚至可以就叫它《无题小景》,因为它就是那么自然,那么不加雕饰。但对我个人而言,它就是“一去二三里”,这五个字本身,就是它的名字,就是它的全部,就是它唤醒我心中那份宁静、那份对朴素田园生活的向往的咒语。它简单,却不简单,它无名,却比许多有名有姓的诗篇更能打动人心。这或许就是诗歌最纯粹的力量吧。想想,能用这么少的字,描绘出这么一副有声有色有味道的画面,让人读了就觉得心头一软,脚步都慢下来,这种本事,可真不是一般诗人能有的。无论是邵雍,还是徐渭,或者任何一位写下它并让它流传下来的“佚名诗人”,都应该被记住。记住的不是名字,而是这份对寻常风景的不寻常捕捉。

本内容由SF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3357.html

(0)
SFSF
上一篇 2025-05-10
下一篇 2025-05-10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