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啊,咱们这泱泱大国,十几亿人,名字能不撞车吗?那重名率简直是天文数字!我每次去医院挂号,或者银行办业务,听到叫号器里蹦出来的名字,十有八九都得让人耳朵竖起来:“哎哟,这不就是隔壁老王家那孩子的名字吗?”或者“咦,我小学同学里头,好像也有叫这个的!”
最早,我记得我爷爷那辈,名字多朴实啊,建国、解放、胜利,一听就知道生在哪会儿,带着浓浓的时代烙印。那时候也没啥花哨的,就是那么直接,那么有力。再到我爸妈那辈,名字里头就开始有点“文气”了,什么建华、国庆、卫东,还带着点之前的尾巴,但也有了丽华、秀英、玉兰,透着点女性的温柔,或者说,当时对女性的期待吧?要“华”要“秀”要“玉”。我妈就叫秀英,听起来多接地气儿,多亲切!
然后到我们这一代,七零八零后,名字开始多样化了,但架不住几个超级“爆款”。我的天,我们班里,隔壁班,整个年级,甚至整个学校,李伟、王静、张敏、刘洋、赵磊、孙涛,这几个名字简直是“扛把子”!你随便抓个人问问,他身边肯定认识叫这几个名字的。我现在还记得,我大学时候有个小组,五个人里头两个叫李伟!每次老师点名,或者我们自己喊人,都得加上姓,不然根本分不清谁是谁。有时候开玩笑说,中国是不是有个“常用名字库”,到岁数了就往外发?哈哈。

那时候的名字,可能很多是翻字典来的,或者取长辈名字里头的字,比较讲究寓意,但也容易扎堆。比如带“华”的,带“强”的,带“明”的,带“红”的,带“芳”的,带“丽”的。这些字眼儿,寓意都挺好的:中华、强大、光明、红火、芬芳、美丽。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好呢?这心愿是真诚的,只是赶巧了,大家一股脑儿都往那几个字上凑。
再往后,九零后、千禧一代的名字,画风又变了。可能是琼瑶剧看多了?还是网络小说看多了?名字开始追求那么点“意境”了。什么雨涵、欣怡、子轩、浩宇。哎哟喂,当年这批名字冒出来的时候,我真是有点没反应过来。听着是挺好听,是比李伟、王芳听起来“高级”那么一点点,但也架不住用的人多啊!你走在街上,喊一声“梓涵”,起码得有仨小姑娘回头看你。叫一声“浩宇”,得有俩小伙子答应你。这跟当年的李伟、王静有啥本质区别?不还是换了个字儿接着重名吗?
而且你发现没?九零后零零后这批名字,特别喜欢用那几个特定的字儿:梓、涵、欣、宇、轩、昊、睿、辰、诺。这些字儿单个拎出来都挺有感觉的,什么梓是乔木,涵是包容,欣是喜悦,宇是天地,轩是器宇不凡,昊是广大无垠,睿是聪明,辰是星辰,诺是承诺。父母的愿望都在里头了。但就跟得了传染病似的,一家用了觉得好,隔壁听了也赶紧用,然后就像蒲公英似的,一吹漫天都是。
我有个朋友,她女儿叫梓萱。我听着就觉得,嗯,挺好听,是这几年流行的那个调调。结果她跟我吐槽,幼儿园一个班三十个小朋友,光带“梓”字儿的就有四个,带“萱”字儿的也有两个,她女儿就是那唯一的“梓萱”。有时候老师急了,就直接叫“大梓萱”“小梓萱”,或者“长头发那个梓萱”。你说这愁人不愁人?名字是父母绞尽脑汁想出来的,希望独一无二一点,结果一进学校,发现自己只是“常用名字大全”里的一个普通条目。这落差,有点大啊!
还有一种现象,就是有些名字,感觉特别“电视”。比如那阵子有个电视剧火了,里头的主角名字就可能被家长们拿来用了。或者某个明星的名字,听着顺耳,感觉也挺吉利,也就用了。所以你会发现,某个时间段,突然就会冒出一批名字,都带着那么点“同款”的味道。
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常用名字呢?我觉得原因挺多的。首先是求吉利嘛。中华文化里名字是很重要的,寄托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望。那些寓意好的字,自然是首选。比如健康、聪明、财富、美好。其次是随大流。看到别人家孩子取了啥名字,觉得挺好听,也就跟着用了。模仿是天性啊!尤其是在取名这事儿上,很多父母其实没啥头绪,看到“大全”里的名字,觉得安全、保险,不容易出错,就选了。第三嘛,可能跟文化传播有关系。电视、网络、书籍里头出现频率高的名字,自然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使用。
但这常用名字多到泛滥,有时候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。你想想,你去一个公司面试,简历收上来一看,十份简历里头,三个张伟,两个王静,一个刘洋。hr看着都眼花!怎么区分啊?只能看照片、看学历、看经验。名字本身已经起不到什么“个性标签”的作用了。
当然,常用名字也有它的好处。比如好记。你听一遍李伟,基本就不会忘,因为你脑子里可能有几百个叫李伟的人帮你强化记忆。而且也挺亲切的,听到这些名字,总觉得离自己不远,就像是邻居家的哥哥姐姐,同学,同事。没有那种生疏感。
但站在个人的角度,尤其对于那些重名的孩子来说,可能就没那么美妙了。从小到大,学校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甚至更多跟自己同名同姓的。点名册上,自己的名字下面总有“同名”的标注。写作业、考试,都得小心翼翼别搞混了。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“普罗大众”中的一员,缺乏一点独特性。
前些年,网上不是还有个段子嘛,说去公安局查重名,结果发现自己所在的省份有几万人跟自己同名同姓,顿时感觉自己就像一颗小小的沙子,扔进沙漠里就找不着了。虽然是段子,但多少也反映了常用名字泛滥带来的那种感觉——淹没感。
现在新生儿的名字,好像又开始有点新的趋势了。可能是为了避开那些烂大街的字,开始用一些以前不怎么常用的字,或者叠字,或者一些比较少见但寓意好的组合。比如米粒、年年这种叠字名,听着就觉得小小的,很可爱。或者用一些诗词里头的字,追求更深的文化内涵。但说实话,潮流这东西,谁知道呢?说不定再过十年,现在这些“不常用”的名字,又成了新的常用名字大全。
归根结底,名字就是一个符号,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,承载着满满的爱和期待。不管它是常用的还是不常用的,是诗意浪漫的还是朴实无华的,它都是独一无二的,因为它属于那个活生生的人。只不过在庞大的常用名字大全面前,有时候会让人思考,在追求“好听”“吉利”“有寓意”的同时,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那一点点的个性和辨识度呢?毕竟,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都渴望被世界记住,而不是成为茫茫人海中,又一个“李伟”或者“梓涵”。而那些被无数人分享的常用名字,就像时代的脚注,记录着不同时期人们共同的审美偏好和愿望,也成了我们彼此连接、瞬间产生共鸣的一个奇妙入口。
本内容由SF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34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