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我这趟嘴,跑过的私房菜馆子大大小小也有几十家了吧。有的名字特朴实,直白得让你觉得亲切,就像隔壁阿姨喊你吃饭;有的呢,弯弯绕绕,带着点儿文气,像是等你去解个小谜;还有的,古里古怪,一听就觉得老板肯定是个有故事的人。选名字,真不是闹着玩的,那是给你的“秘密基地”安个魂儿啊。
要我说,私房菜取名,得看你的“魂”是什么。你家做的是不是家传手艺?那就往这个方向靠。比如什么“姥姥的小锅炖”,或者干脆点,“王记老屋菜”。听着就觉得亲切,有历史感,仿佛能闻到柴火饭的香味儿。或者,如果你家藏在某个特定地方,比如老巷子深处,或者江边码头旁边,那名字里带点地理信息是再好不过了。像什么“XX巷子口老味道”,“码头人家私房菜”,一听就知道得拐好几个弯才能找着,那种寻宝的感觉一下就有了。这不是故意吊你胃口,是让那个地点本身就变成故事的一部分。
还有些名字,我觉得是奔着食材去的。比如老板对某种食材特别有研究,或者只用某个地方来的料。那直接把食材名或者产地嵌进去,既是宣传,也是一种自信。“高山小土豆的家”,“洱海鲜味记”,或者更具体点,“那口井里的鱼”(当然,这个得解释清楚是比喻还是真有口井)。这种名字透着一股子讲究劲儿,吃货们懂的都懂,知道这里面肯定有门道。

当然,更多私房菜,我觉得卖的是一种氛围,一种情怀。可能地方不大,但布置得温馨舒服,灯光调得暖暖的,音乐轻轻柔柔的。这种地方,名字就得有点儿文艺范儿或者意境感。别太俗,也别太冷。像什么“日食记”(已经被用烂了,但这个思路不错),“寻味小院”,“食光慢递”,甚至“杯盏人生”这种有点哲学味道的。这种名字是给心找个地方歇歇,吃什么反而是其次了,主要享受的是那份宁静和熨帖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玩儿文艺玩儿过了头,也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。你叫个“暮光之城的低语”,谁知道你家是做川菜还是粤菜啊?名字终究是用来沟通的,得让人大概知道你在干嘛。所以,文艺范儿里最好还是藏一点“食”的影子。比如“煮字为食”,“偷得半日闲煮”,“烟火慢煮时”。既有韵味,又不至于太飘渺。
再来点接地气儿的。有些私房菜,老板就是个妙人,做菜全凭感觉和心情,跟来吃饭的都能聊成朋友。这种店,名字直接带着老板的个性或者故事就挺好。“老李家小厨”,“翠花私家饭”(土是土了点,但自带喜感和画面感),或者更俏皮的,“好吃哭了私房菜”,“胖老板的秘密厨房”。这种名字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儿,感觉不像去餐馆,更像去朋友家蹭饭。
还有一种思路,就是直接把店的特色点出来。如果你家就几道招牌菜,做绝了,那名字里直接带上招牌菜名,简单粗暴有效。“XX鱼头王私房”,“一品佛跳墙私家坊”。这种名字等于直接下了战书,告诉食客:我家的XX菜,就是牛!当然,前提是你家那道菜真得镇得住场子。
别忘了,私房菜很多时候是做给特定圈子或者预约制的。名字取得稍微有点门槛,或者带点神秘感,也未尝不可。“无名小馆”(虽然这名字也被用得挺多的),“预约食堂”,“XX号院私厨”(如果你的店在一个带院子的老房子里)。这种名字天然带着一种“不是谁都能来”的专属感,反而更能激发人的好奇心。
不过,给私房菜取名,有些坑得避开。比如,别取得太大,什么“环球美食私房菜”,听着就虚。私房菜讲究的是小而精,名字也得跟着收着点。也别取得太生僻,没人认识的字,没人懂的典故,记不住,传不开。更别模仿那些大牌餐厅或者已经被用烂的名字,一点儿新意都没有,白瞎了私房菜这三个字自带的原创光环。
最好的私房菜名字,我觉得是那种,你第一次听到,觉得有点意思;第二次再听到,就能记住了;下次想找地方吃饭,脑子里能第一个蹦出来。它得跟你的菜品、你的环境、你的服务,甚至你这个人,是浑然一体的。名字本身,就是你私房菜的第一道菜,得色香味俱全才行。
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,其实私房菜取名哪有什么固定的“大全”?每个店都有自己的故事,自己的灵魂。那些名字,“奶奶的小灶”,“老屋味道”,“XX巷子口老味道”,“码头人家私房菜”,“高山小土豆的家”,“洱海鲜味记”,“那口井里的鱼”,“日食记”,“寻味小院”,“食光慢递”,“杯盏人生”,“煮字为食”,“偷得半日闲煮”,“烟火慢煮时”,“老李家小厨”,“翠花私家饭”,“好吃哭了私房菜”,“胖老板的秘密厨房”,“XX鱼头王私房”,“一品佛跳墙私家坊”,“无名小馆”,“预约食堂”,“XX号院私厨”……这些不过是抛出来的几块小砖头,希望能引出你心里那块属于你自己的璞玉。名字得是量身定做的,得带着点儿傻气,带着点儿真诚,带着点儿敢想。最后定下哪个,那都是缘分,都是你和你的店,跟未来食客的第一次对话。好好想想,别辜负了这一场舌尖上的相遇啊。
本内容由SF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353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