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,给小姑娘取名字,总感觉有那么一股不约而同的趋势,那个“童”字出现的频率,肉眼可见地高了起来。你问我为什么?哎呀,要我说,这背后藏着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字那么简单,它简直是父母们心里一沓又一沓的美好愿望,是想把那些最珍贵、最柔软的东西,一股脑儿地塞进名字里,然后锁起来,只留给自己的宝贝女儿。
“童”,这个字,单拎出来看,多干净啊!它立刻让人想到儿童,想到童年,想到无忧无虑的笑声,想到那种还没被世界污染的纯粹。用在女孩名字里,仿佛自带一层柔光滤镜,把所有的毛糙都给磨平了,只剩下天真、可爱、灵动。
想想看,一个叫“心童”的小姑娘,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一个捧着一颗真心、眼睛里闪着光的小人儿?“悦童”呢?光听名字就觉得她应该是活泼开朗,总是乐呵呵的开心果吧。还有“梦童”,多诗意啊,大概是希望她的世界永远充满五彩斑斓的梦境,不受现实的侵扰。就连最简单的“童童”,叠字一叫,那股子奶气、那股子亲昵,简直要化开来了。

父母给女儿取名带“童”,说白了,就是想把童年最好的样子,永远嵌在她的名字里。是想告诉她,也告诉自己,希望她永远保有那份对世界的好奇,那份不设防的善意,那份跌倒了也能很快爬起来的韧劲,以及那份看见一片叶子也能高兴半天的简单快乐。这个字,像是一种锚,死死地抓住了父母对孩子最初、最原始的期望——健康,快乐,无忧。
但这事儿,说深了,我觉得也有点小小的复杂。父母们把“童”这个字赋予了太多美好的理想色彩,是啊,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生活在纯真里呢?可现实呢?孩子总要长大,要面对竞争,要经历挫折,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,要承担责任。当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,一个成熟稳重的职场女性,甚至一个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母亲,名字里还带着一个“童”字,会不会有时候感觉有点格格不入?
或者说,我们希望她长大后依然能保留那份童心,那份看透世事却依然热爱生活的通透?这是不是更高层次的期望?但把这种期望直接刻在名字里,是不是也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一点压力?感觉好像名字总在提醒她,“你要纯真哦,你要快乐哦,你不能世故,你不能阴暗。”
我有个朋友,她女儿叫安童。她说取这名字,就是希望孩子一生平安,永远保有一份孩童般的安宁。听着多好啊!但你看,这“安童”两个字,是不是也带着父母对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那么一丝忧虑?希望孩子免受风雨,永远被呵护在安全的港湾里。这种心情,作为父母,我太能理解了。谁不想把孩子放在玻璃罩里呢?可玻璃罩总要打破,孩子总要出去。
所以,这个“童”字,它既是最美好的祝愿,也可能是一份沉甸甸的期望,甚至是父母对逝去童年的一种投射,一种补偿。我们自己是不是总在怀念那些回不去的时光?看见自己的孩子,就想把所有关于童年的美好幻想都实现一遍?把那些我们错过的,或者觉得不够圆满的童年,都加倍地给孩子?
说到底,名字只是一个代号,它确实承载了父母的心意和祝福。但一个“童”字,并不能锁住一个人的年龄,更不可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。那个叫安童的女孩,也许将来会成为一个勇敢无畏的探险家;叫心童的,说不定是个逻辑严密的科学家;叫悦童的,可能是个深沉有思想的艺术家。名字和人,是可以生长出完全不同的枝丫来的。
但这并不妨碍父母们对这个字情有独钟。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秘密,藏在名字里,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才懂的暗号。每次叫她的名字,心里都会涌起那种软软的、暖暖的爱意和呵护欲。它提醒着我们,这个曾经小小的、纯粹的生命,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或许,我们不是真的希望她们永远是“儿童”,而是希望她们永远不要丢失那种“童心”——那种不被功利所裹挟的热爱,那种对未知的探索欲,那种看见美好就由衷赞叹的能力。这才是“童”字在女孩名字里,最深刻也最难得的寓意吧。它不是要束缚孩子,而是要赋予她一种抵抗平庸和麻木的力量,让她在任何年纪,都能保有那份看世界的 独特且充满活力的视角。
所以,下次再听到哪个小姑娘叫XX童,我大概不会只觉得“哦,又是个想留住童年的名字啊”。我会想,她的父母,究竟把多少忐忑、多少希望、多少无法言说的爱,都悄悄地 揉进了这个简单却不简单的“童”字里呢?这名字,就像一件看不见的、 *柔软 *的小衣裳,包裹着这个正在慢慢长大的小生命。愿所有的“童”,都能自在、无畏地绽放**。
本内容由大名研究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55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