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市名字大全,哎呀,这话题,真能拉扯出好多回忆和画面感。你想啊,从你家门口拐个弯儿就到的那个小店,到周末得开车跑半小时的大型购物中心里的那个超市,它们头顶上的名字,五花八门,各有各的讲究,或者说,各有各的“味道”。
说起来,最早进入脑子的,肯定是那些个“大块头”,全国甚至全球都响当当的。比如永辉,一听到这名儿,脑子里条件反射就是生鲜区那股子混着水汽和泥土的味儿,还有大妈们围着特价菜挑挑拣拣的场景。它这名儿吧,“永辉”,听着挺正经,带点期望永久辉煌的意思?可能吧,但对我来说,它就是意味着菜篮子,意味着今天晚上吃啥的那种日常。
还有大润发,这名字就直接得多,大,润,发。直白地告诉你:我家地方大,东西种类多(“润”可能引申吧),而且生意兴隆(“发”)。小时候,去大润发那是周末的大项目,推个巨大推车,满世界转悠,零食啊,衣服啊,什么都看。感觉它家的名字,带着一股子早年大型超市刚兴起时的那种豪迈和包容,啥都有,啥都卖,像个大杂烩,但就是好逛。

沃尔玛、家乐福,这些就更洋气点儿了,毕竟是舶来的嘛。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,但架不住它们来得早,规模大,品牌效应摆在那儿。虽然现在感觉没以前那么光芒万丈了,但很多人的超市记忆,肯定绕不开它们。尤其是那些老店,进去就能闻到一种熟悉的,混合着清洁剂和各种商品的气味,有点像时光胶囊。它们的名字,承载了一代人对“现代化”购物的最初体验。
但要说贴心,还是得看咱们身边的。那些社区超市,便利店升级版。名字就接地气多了。很多就叫“某某便民超市”,或者干脆用小区名儿+超市,比如“xx小区生活超市”。这种名字,听着就暖和,像楼下大爷大妈一样亲切。它不追求高大上,就告诉你,“我在这儿,方便你”。有时候甚至没个正经招牌,就在卷帘门上写几个大字,“小卖部兼蔬菜水果”,甚至连名字都懒得起,就叫“超市”,你知道它在那儿,知道能买到油盐酱醋,这就够了。这种无名的亲切感,反而是大超市给不了的。
有些本地连锁也很有意思。比如在北京的物美,这名字,“物美价廉”的意思呗?挺直接,挺朴实的。在上海可能就是联华或者华联(虽然现在整合来整合去的)。这些名字,带着明显的地域烙印,只有在当地生活过的人,一听就明白,哦,这个我知道,我家附近就有。它们不像全国连锁那么强势统一,但扎根社区,有人情味儿。
近几年冒出来的新物种,名字就更五花八门了。比如盒马,这名字挺怪的,海鲜(盒)+马?开始不懂,后来说是“盒马鲜生”,哦,原来是主打生鲜和送货上门。这名字就带着一股子互联网思维的跳跃感,不按常理出牌,但听过一次就记住,而且跟它 *“新鲜” *”、“快速””的定位很搭。还有什么叮咚买菜(虽然是前置仓不是严格意义的超市),这名字,太形象了,门铃“叮咚”一响,菜来了!这些名字,明显是为了线上传播和记忆设计的,读起来、听起来都得顺口,甚至有点卡通感**。
当然,还有一些名字,真是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。有些是老板自己姓氏加上点什么,比如“老王家便利店”,“李记生鲜超市”,透着一股子自家的实在。有些是加了点美好的词儿,比如“惠民”,“福万家”,“好邻居”,听着就让人觉得,嗯,这家店应该不错,希望能给我实惠,带来便利。也有名字取得很大气的,什么“世纪华联”,“万客隆”(这个好像现在少了),听着就觉得里面东西特别多,特别全。
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带点地方特色或者方言味道的名字,或者干脆就是老板一拍脑门儿想出来的,没啥逻辑,但独一份。比如我就见过叫“随便超市”的,老板娘特随性,问她啥没有她都说有,后来发现她真是“随便”进货,啥都有可能没有。还有叫“隔壁超市”的,就是因为它在隔壁嘛!这种直白到甚至有点幽默的名字,反而让人印象深刻。它们不像大品牌那样追求高大上的形象,它们追求的就是被记住,被觉得有意思。
有时候想,一个超市的名字,不光是个称呼,它背后其实是这家店的定位,是老板想给顾客留下的印象,甚至是这个店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人群。永辉是你的菜市场,大润发是你的家庭补给站,便利店是你的救急站,而那些社区小店,可能就是你家延伸出来的小仓库,是你能搭两句话、找到点人情味的地方。它们的名字,大的、小的、土的、洋的、正经的、随意的,林林总总,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里,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坐标,具体的去处。光是想想这些名字,那些推着购物车穿梭的身影,琳琅满目的货架,收款机“嘀嘀”的声音,甚至袋子摩擦的声音,就全涌上来了。一个超市的名字,连着多少烟火气啊。
本内容由大名研究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57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