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什么虚什么的成语

这世道,最不缺的就是招牌。金的、玉的、红木的,霓虹灯闪烁的,一个个恨不得把自己名字刻到天上去。但你走近了,推开门,闻到的味儿,看到的景,吃进嘴里的东西,跟那块亮瞎眼的招牌,往往不是一回事。这感觉,老祖宗四个字就给说透了:名不副实

这四个字,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个时代量身定做的墓志铭。

我前阵子就被狠狠地“副”了一下。一家在社交媒体上被吹得天花乱坠的“沉浸式中世纪复古风”餐厅,照片里,烛光摇曳,长桌古朴,服务生穿着束腰的麻布衣衫,仿佛下一秒就有吟游诗人抱着鲁特琴走进来。我被那份“名”勾了魂,拉着朋友兴冲冲地跑过去,结果呢?所谓的“烛光”是橙黄色的LED灯泡,不停闪,晃得人眼晕;“古朴长桌”是贴了一层木纹纸的复合板,边角都起皮了;最要命的是菜,号称“宫廷秘方”的烤鸡,柴得像我姥姥家的搓衣板,那杯“精灵之泪”鸡尾酒,喝起来就是加了色素的雪碧。

名什么虚什么的成语

那一刻,我嘴里嚼着那块名不副实的鸡胸肉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这不叫复古,这叫复古的尸体,连魂儿都散了。这就是名存实亡。它的“名”还挂在网上,靠着精修的图片和买来的好评活着,但它的“实”,它的味道、它的体验、它的灵魂,早就死了。

而炮制出这种名不-副实的“杰作”的人,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徒有虚名之辈。

这种人我见得多了。文化圈里尤其多。顶着“某某学者”“某某大师”头衔的,开口闭口是解构,是后现代,是话语体系,你让他正儿八经说点人话,解释一下他的理论到底想干嘛,他立刻就用一堆你听不懂的术语把你绕进去,让你觉得是自己太笨,而不是他太空。他的“名”,就是用这些普通人听不懂的词汇垒起来的空中楼阁。你把他那些云山雾罩的壳子剥掉,里面什么都没有。空空如也。

还有些“网红”艺术家,办个展,几块画布上泼点颜料,或者干脆把一个现成的马桶搬进展厅,就能引来无数人打卡拍照,配上一段矫揉造作的文字,仿佛自己触摸到了艺术的真谛。可那艺术的“实”到底在哪儿呢?在颜料的价格里?还是在马桶的抽水声里?我看,这纯粹是浪得虚名,这“名”不是靠真本事挣来的,是靠着营销、靠着噱头、靠着大众的盲从“浪”来的。像海滩上退潮后留下的泡沫,看着五光十色,太阳一晒,就“噗”地一声,什么都没了。

这种“名”与“实”的背离,像一场无声的瘟疫,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蔓延。你买了一件号称“匠心手作”的衣服,结果发现线头都开着;你报了一个承诺“名师指点”的课程,结果老师只会照着PPT念稿;你粉上一个标榜“真实通透”的偶像,结果发现他的人设背后,全是算计和剧本。

我们被各种虚假的“名”包围着,久而久之,我们甚至开始怀疑一切。看到排长队的店,第一反应是“是不是请的托儿?”;看到交口称赞的电影,心里先打个问号,“是不是买了水军?”。这种不信任感,就是名不副-实的世界给我们留下的最深的创伤。它让我们活得特别累,因为我们得时刻保持警惕,像个排雷工兵一样,小心翼翼地分辨着哪个是真,哪个是假。

说到底,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追求一个虚名,而懒得去打磨那个“实”呢?

因为“实”太难了。它需要时间,需要汗水,需要笨功夫。十年磨一剑的苦,谁懂?在一个“短平快”的时代,在一个流量可以变现的时代,谁有那个耐心去当一个磨剑的人?远不如花钱买个热搜,请人写几篇软文,给自己贴上金光闪闪的标签来得快。徒有虚名,至少“名”是有了,能唬住不少人,能换来实实在在的利益。至于这“名”能撑多久,他们不在乎。捞一笔就跑,是这个时代的投机者信条。

但,凡事总有例外。

这个世界,也总有一些人,在跟这种虚浮的风气死磕。他们是真正的名副-其实者。

我认识一个做木工的师傅,五十多岁,话不多,手上全是老茧。他的工作室在一个很偏僻的巷子里,连个像样的招牌都没有,就一块小木板,刻着他自己的名字。找他做家具的人,全都是靠口碑,一个介绍一个。他做一把椅子,要花上一个月。从选料、刨木、开榫、打磨,到最后上木蜡油,每一道工序,都一丝不苟。你看他干活,那是一种享受。他不是在“做”东西,他是在跟木头对话。他做出来的椅子,你坐上去,整个身体的重量都被稳稳地托住,每一个弧度都贴合你的脊背。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踏实感。

他的“名”,就是这把椅子,就是坐上去的这份踏实感。他的“名”和“实”,是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的,像他做的那些榫卯结构一样,牢固,可靠。这,才是名副其实。它不需要吆喝,不需要华丽的辞藻,它的“实”本身,就会发光。

我还知道一家小面馆,开了三十年,就卖一种面。老板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熬汤,用最新鲜的骨头和十几种香料,文火慢炖八个小时。那碗汤,浓得像牛奶,鲜得掉眉毛。很多人开着豪车,穿过大半个城市,就为了来吃他这一碗面。有人出高价想买他的方子,想让他开分店搞连锁,他都拒绝了。他说:“我一天就这点精力,就只能熬出这么多汤,做这么多碗面。再多了,味道就不是那个味道了。”

你看,这就是名副-其实的底气。我的“实”是有限的,所以我宁愿我的“名”也是有限的。我守着我的“实”,就是守着我的“名”。

所以,聊了这么多“名什么虚什么”,其实我们最终渴望的,还是那个听起来最朴素,却也最难得的名副其实。我们希望我们花的钱,买到的是货真价实的东西;我们付出的情感,得到的是真诚以待的回应;我们努力塑造的自己,是表里如一的自己。

在这个信息爆炸、人人都急于自我标榜的时代,或许我们都该静下来问问自己:我是在苦心经营一个徒有虚名的人设,还是在踏踏实实地构建一个名副其实的内核?

毕竟,风会停,浪会退,泡沫会破灭。到最后,能让你站稳脚跟的,不是你头顶上那虚无缥缈的光环,而是你脚下那片坚坚实实的土地。别让你的名字,最终成了一个笑话,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。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。

本内容由大名研究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5791.html

(0)
大名研究大名研究
上一篇 2025-07-15
下一篇 2025-06-06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