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,心里咯噔一下。不是不好,恰恰是太好了,好得有些……重。在这个流行给孩子名字里塞进星辰大海、宇宙洪荒的年代,“承恩”这两个字,显得那么古典,那么沉静,甚至带着一丝不合时宜的严肃。它不像“梓涵”或“一诺”那样轻盈上口,念出来,舌尖仿佛都沾染了一点历史的尘埃。
你细品,“承”这个字,它不是“沐”,不是“浴”。沐浴是一种被动的、享受式的浸润,是春风拂面,暖阳照身。而“承”,是主动的,是伸出双手去接,是用肩膀去扛。这里面,有一种姿态,一种近乎于宿命般的迎接。它告诉你,有些东西,你必须接住,躲不掉,也无需躲。
那接住的是什么呢?是“恩”。

一提到“恩”,我们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,恐怕是“君恩浩荡”。那画面感太强了。金銮殿上,天子一言,定人生死荣辱。阶下之臣,叩首谢恩,口中念的,正是“臣,承恩”。这一声里,有多少诚惶诚恐?有多少如履薄冰?那“恩”,是天大的荣耀,也是悬在头顶的利剑。今天可以是封妻荫子,明天就可能身首异处。所以,古代的“承恩”,承的是一份带着风险的馈赠,是一场用身家性命做赌注的豪赌。它要求你绝对的忠诚,绝对的顺服,甚至要泯灭一部分自我。这层意思,放在今天,显然是太过沉重,也太过迂腐了。
但,抛开这层封建的外衣,把“君”这个高高在上的形象,换成我们生命里更本源的存在,这名字的意味,一下子就变得温柔而深刻起来。
这个“君”,可以是天地。
我们生而为人,何其有幸。能呼吸,能看见,能感受风的形状,能听到雨的声音。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这一切,都不是我们努力赚来的,它们是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,最慷慨、最无私的恩泽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去“承”——去承认这份幸运,去承接这份美好,然后用一颗懂得谦卑与敬畏的心,去回应这个世界。不糟践粮食,不辜负光阴,不漠视生命。这,就是对天地之恩最基本的承领。
这个“君”,更可以是父母。
这或许是今天,“承恩”这个名字最核心、最温暖的指向。父母之恩,大概是这世上最纯粹,也最“不讲道理”的恩情了。它不是一笔可以计算的账目。你呱呱坠地,赤条条一无所有,是他们给了你生命,给了你一个家。他们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,无数滴辛劳的汗水,把你从一个脆弱的婴孩,一点点浇灌、拉扯成人。这份恩情,你如何去量化?如何去偿还?
根本无法偿还。
所以,只能“承”。
这个“承”,不是让你背上“孝道”的枷锁,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愚孝之人。恰恰相反,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确认。是让你在内心深处,永远为这份爱保留一个柔软的位置。它是在你振翅高飞,想要挣脱一切束缚时,提醒你身后有两双永远注视着你的眼睛;是在你被社会磨砺得心灰意冷时,告诉你这世上总有一个无条件接纳你的港湾。
承恩,就是承认自己生命的来处,承认自己是被爱所成就的。这份承认,非但不是负担,反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。它像船的锚,无论你漂得多远,都能让你在风浪中找到一份笃定,不至于迷失方向。一个懂得“承恩”的孩子,他的内心大概率是丰盈的,是柔软的,他懂得感恩,也因此更容易感受到幸福。
我见过一些人,他们把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,把世界的馈赠当成应得的福利。他们活得像一个黑洞,永远在索取,永远不满足。他们的世界里,没有“恩”,只有“该”。这样的人生,看似潇灑,实则荒芜。
而“承恩”这个名字,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。它从一开始就设定了一种看世界的角度:我之所有,并非必然。我所享有的一切,背后都有他人的付出与成全。这份认知,会让他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一种责任感。
他会懂得,承了父母的养育之恩,便有责任让他们安享晚年,这责任不是被逼的,而是爱的回响;承了师长的教导之恩,便有责任将知识与品德传承下去;承了友人的一饭之恩、一言之惠,便懂得在他人需要时,也伸出援手。他会明白,生命是一场盛大的回声,你发出什么样的声音,就会听到什么样的回应。
说真的,给孩子取名“承恩”,是需要一点勇气的。因为它不时髦,不清亮,甚至有点“土”。但这种“土”,是泥土的土,是扎根于大地深处的篤实。它不追求瞬间的惊艳,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,慢慢发酵,散发出温润的光。
想象一下这个画面:
一个叫“承恩”的男孩长大了。他或许相貌平平,职业普通。但他待人接物,总带着一份恰到好处的温暖和尊重。他会在出门时,帮邻居的老奶奶把垃圾带下楼;他会在同事陷入困境时,不声不响地搭把手;他会在吃到一顿美味的饭菜时,由衷地对厨师说一声“谢谢”。
他的人生,可能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,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。但他活得踏实、明白。因为他的名字,每天都在提醒他:要记得那些阳光、雨露和爱。
这不就是为人父母,对孩子最朴素、最深沉的祝愿吗?
不求你闻达于诸侯,但求你做一个内心丰盈、懂得感恩的善良人。
承恩,承的是生命中最宝贵的礼物,还的,是一生的温柔与善良。这名字,真好。好得像一杯温过的老酒,初入口有些冲,咽下去,却是满腹的暖意,余味悠长。
本内容由大名研究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58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