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绝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。它们不像人名,需要避讳,需要思量生辰八字;也不像地名,总被历史的尘埃反复涂抹。节气的名字,它们就那么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,站在时间的卷轴上,每一个字,都自带光芒和声响,自带触感和温度。
你听,立春。
一个“立”字,不是“开始”,不是“到来”。它带着一种仪式感,一种挺拔的、站立的姿态。仿佛春天是个亭亭玉立的姑娘,前一秒还在冬的门后羞怯地探望,下一秒,听到这一声号令,便“唰”地一下,站直了身子,把绿意和生机,庄重地立在了大地上。那种感觉……怎么说呢?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宣告,温柔里藏着不容置喙的力量。

紧接着是雨水。多朴素,多直接。但你细品,这两个字,简直就是一幅江南的烟雨图。不是暴雨,不是骤雨,就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“雨”和“水”。水汽氤氲,打在芭蕉上,滴在青石板上,空气里都是湿漉漉的、混合着泥土芬芳的味道。它让我想起小时候,踩在刚刚返青的麦田田埂上,一脚泥,却满心欢喜。
然后,一个惊心动魄的名字来了——惊蛰。
一个“惊”字,一个“蛰”字,充满了戏剧张力。仿佛一声春雷在耳边“轰隆”炸响,把整个冬天里潜藏的、沉睡的、蛰伏的生命,全都给吓醒了!虫蚁从土里钻出来,万物从寂静中苏醒。这名字里有声音,有动作,甚至有亿万生命的脉搏在集体律动。老祖宗真是……太会了。一个词,把一部自然界的“起床大戏”演得活灵活活用力。
我尤其偏爱几个带着“物候”意象的名字。比如谷雨。
“雨生百谷”,多美的期盼。这雨,下的不是水,是希望,是沉甸甸的收成。而且,谷雨前后,新茶上市。那杯捧在手心的明前龙井,或是碧螺春,清冽的香气里,仿佛就藏着这两个字的神韵。它不像雨水那么朦胧,谷雨的雨,是带着明确目的的,是滋养,是催生,带着一种属于农耕文明的、踏实而温暖的烟火气。
再说说小满。
这简直是中国人哲学智慧的巅峰体现。为什么不是“大满”?因为“水满则溢,月盈则亏”。小满,是最好的状态。江河渐满,但未泛滥;麦粒渐满,但未全熟。一切都充满了向上的、蓬勃的劲头,但又留着余地,带着一种“将满未满”的含蓄和从容。人生若能得一“小满”,该是多大的幸事啊。不求全,不求满,那种刚刚好的富足与安乐,想来就让人心生欢喜。
然后是那个又忙又美的芒种。
“有芒的麦子快收,有芒的稻子可种”。一个“芒”字,一个“种”字,把农人最紧张、最热火朝天的时节,勾勒得淋漓尽致。空气里开始弥漫起热浪,田野里是收割机的轰鸣和人语的嘈杂,汗水滴进土地,新的希望又被亲手种下。这个名字,一点都不“仙”,它带着汗味,带着泥土气,带着太阳的炙烤,但这种“人间感”,才最动人,不是吗?
等到了秋天,名字的气质又陡然一变。
白露。一个“白”字,一个“露”字,光是念出来,唇齿间就仿佛沾染了清晨的凉意。这不是普通的露水,是凝结了秋夜寒气的、泛着微光的白色的露珠。它让我想起《诗经》,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。多么诗意,多么清冷。夏天盛大的狂欢就此落幕,世界开始变得通透、冷静,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惆怅。
接着,寒露。
从“白”到“寒”,凉意又加深了一层。白露的凉,还带着点秋日的体面和优雅;寒露的“寒”,就来得更直接,更决绝了。露水都带着寒意,快要结成霜了。这是秋天深沉的叹息,梧桐叶落,鸿雁南飞,天地间一片萧瑟,但这种萧瑟里,又有一种成熟的、金黄色的壮美。
最后,是霜降。
一个“降”字,力道千钧。霜,不是悄悄地来,是“降临”的。它带着一种审判般的气势,给绚烂的秋天画上了一个冷酷而华丽的句号。红叶被霜打过,才红得最彻底,最悲壮。这名字里,有一种决绝的美,一种辉煌的落幕。
我最怕,也最爱的,是冬天的名字。
小雪,像一场试探,一场调情。雪,轻轻柔柔地来,落在梅花的枝头,落在行人的肩上,很快就化了。它告诉你,冬天要来了,但别怕,我先派个先锋来给你提个醒。
然后,大雪。
没有丝毫的犹豫,没有半点的扭捏。一个“大”字,铺天盖地。整个世界被一场白色的静默所统治。北风呼啸,万物噤声。这个时候,最美妙的事,莫过于在温暖的屋子里,围着炉火,听雪落下的声音。大雪这两个字,本身就有一种广阔无垠的寂静感。
压轴的,自然是冬至。
“至”,是极致,是顶点。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。阴寒之气,盛极于此。但中国人从不畏惧这极致的黑暗,因为我们知道,“冬至一阳生”。从这一天起,光明开始回归,白昼渐长,春天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。所以冬至要吃饺子,要团圆,它是一个在最寒冷的日子里,包裹着最温暖希望的节气。
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。
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。
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。
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
你把它们连起来读一遍,就像在读一首长诗。这首诗里,有草木的枯荣,有风雨的来去,有鸟兽的行藏,有农人的悲欢,更有一个民族,对天地自然最深情的凝望和最诗意的表达。
它们不只是日历上一个个冰冷的标记,它们是我们灵魂深处的时间坐标。看到惊蛰,就仿佛听到了雷声;念到白露,就似乎感到了凉意;想到冬至,心里就升起对一碗热汤的渴望。
在这个越来越快、越来越数字化的世界里,这些古老而唯美的名字,像一枚枚温柔的印章,一下下,盖在我们漂泊不定的心上,提醒我们,人,终究是自然的造物,我们的悲喜,与天地同步。这,或许就是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,最盛大、也最细腻的浪漫。
本内容由大名研究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59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