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东西,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个人精神发育史,或者说,一部公开处刑的尴尬编年体。你敢不敢,把从你拥有第一个QQ号开始,用过的所有网名,一字不落地公之于众?我猜你不敢。反正我不敢。那玩意儿,比你没P过的身份证照片还要命,它不仅记录了你当时的样貌(的想象),还赤裸裸地暴露了你当时那颗贫瘠、骚动,且自以为是的灵魂。
我的第一个网名,现在想起来都想钻进地里,叫“水晶之恋”。对,你没看错,就是那个果冻的名字。那会儿,小学吧,觉得这四个字简直是世间美好的集合体——又亮晶晶,又甜丝丝,还带着一股子偶像剧里才有的朦胧爱意。配上一个系统自带的,眨巴着大眼睛的卡通女孩头像,齐活儿。现在回看,那简直就是一整个时代的缩影。那时候的我们,集体陷入一种对“纯爱”与“忧伤”的拙劣模仿。
同学们的网名列表,简直是个魔幻的诗歌集。什么“寂寞的风”、“泪de告白”、“风随心动”、“被遗忘的天使”。女孩们的名字里必须带点儿虚无缥缈的意象,比如冰、雪、泪、梦、蝶、紫、萱。男孩们呢,则偏爱风、云、龙、天、绝、影,透着一股子廉价的武侠小说和早期网游杂交出来的中二气息。我们用着火星文,敲着“偶卜是因你而寂寞,偶是因为想你才寂寞”,在QQ空间里转载一些现在看来狗屁不通的“青春疼痛文学”,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最独一无二、最不被理解的那个数字幽灵。

每个网名,都是一层人格面具。我们小心翼翼地挑选汉字、符号、字母,试图在那个匿名的虚拟世界里,捏造一个理想中的自己。那个自己,比现实中更酷,更深沉,更神秘,更有故事。网名,就是我们递出的第一张,也是唯一一张名片。它是一种宣告,一种密码,一种寻找同类的信号。你叫“幻灭”,我叫“残雪”,得,咱俩可以聊聊,估计都爱看郭敬明。
后来,这股风气变了。大概是上了高中、大学,我们开始觉得之前的自己土得掉渣。于是,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名运动开始了。火星文被抛弃,转而追求一种……怎么说呢?“高级感”。英文名开始盛行。什么Kevin、Tony、Cici、Vivian,也不管自己英文水平如何,先安上再说。仿佛一个英文名,就能让你从城乡结合部的网吧少年,瞬间变身成坐在星巴克里讨论融资的都市精英。
还有一部分人,走向了“文艺复兴”。他们开始在网名里引经据典,塞进一些自己都一知半解的生僻词。村上春树的“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”,马尔克斯的“百年孤独”,都成了网名的重灾区。“挪威的森林”后面不加个自己的姓,都感觉没读过书。名字越来越长,越来越绕,透着一股“你看,我多有文化”的急切。但这层面具,比“水晶之恋”那层更薄,一戳就破。你问他加缪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有什么区别,他可能只会回你一句“哈哈”。
再往后,互联网的语境彻底变了。解构主义和犬儒主义成了主流。大家突然发现,装,是这个世界上最累的事情。于是,网名开始朝着一个诡异、自嘲、放飞自我的方向狂奔。
“富婆通讯录”、“国家一级退堂鼓选手”、“马铃薯炒一切”、“对方正在输入…”(这个尤其可恨)、“今天不想上班”……这些名字,不再是构建一个虚幻的理想自我,而是对现实自我的夸张、调侃与和解。它不再是面具,反而成了一种自白。我就是这么个又懒又馋又想暴富的普通人,怎么了?这种“自曝其短”式的真诚,反而比那些端着的文艺名字更可爱,也更能拉近距离。
一个人的网名,藏着他当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。频繁换网名的人,内心大概率是动荡不安的,总想抓住点什么,又总觉得不对。一个网名用了很多年都不换的人,要么是懒,要么就是这个名字已经与他的网络身份深度绑定,成了一个符号,一个赛博墓碑,刻上了他最珍视或最习惯的那个自己。
我曾经有个朋友,他的网名叫“W”,就一个字母。我问他什么意思。他说没什么意思,就是随便打的。但我后来才知道,那是他暗恋了整个青春的女孩姓氏首字母。他从未宣之于口,却让这个名字陪着他打dota,逛论坛,在每一个深夜里发光。你看,一个简单的字母背后,可能是一整个兵荒马乱的青春。
网名,这个看似随意轻佻的东西,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沉重得多。它像一棵年轮,一圈一圈,记录着我们的成长、我们的流行、我们的愚蠢和我们的转变。从渴望被理解,到假装很深刻,再到最后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的普通和不堪。这个过程,不就是一个人认识世界,并最终认识自己的过程吗?
现在的我,网名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词组,扔在人堆里都找不到。它没什么特殊含义,不指向任何诗和远方,也不自嘲,不玩梗。我不再需要通过这几个字去证明什么,去标榜什么,去寻找什么。它就是一个代号,一个标记,一个让我能在互联网这个茫茫人海里被@到的工具。
或许,这就是网名演变的终极形态。当我们不再需要那层面具,不再费尽心机地去扮演另一个自己时,网名也就回归了它最原始的功能——一个名字而已。
只是偶尔,在某个深夜,我还是会手贱去搜一搜那些早已被遗忘的,充满着 ★
和 〆
符号的旧名字。看着那些熟悉的、陌生的ID背后,那些早已不再联系的人,总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。那个叫“水晶之恋”的我,和那个叫“寂寞的风”的他,曾经在同一个虚拟时空里,用现在看来可笑的语言,交换过彼此最真诚的秘密。
那段时光,连同那些名字一起,都死了。但它们又永远活在互联网的某个数据坟场里,像琥珀,包裹着我们最傻,也最真的样子。
本内容由SF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632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