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街上那股子烧窑特有的烟火气,有时候闻着都觉得带着点岁月沉淀的土味儿。不是那种干净利落的香,而是夹杂着煤炭灰、泥土,还有瓷坯在高温下蜕变时的奇妙气息。景德镇嘛,瓷都。名字本身就带着分量,沉甸甸的,像刚出窑,还有点烫手的瓷器。
说到名字,这地方的人给孩子起名儿,好像总有点讲究。不是随便翻翻字典、看看生肖那么简单。你看那些老字号的窑厂、那些手艺人的名字,很多都透着一股子老实劲儿,或者干脆就是祖上传下来的,带着家族的印记。比如什么“XXX记”,或者干脆用土灶的名字当绰号,听着就接地气,透着一股子跟泥土、跟火打交道磨出来的韧劲儿。
这几年,街头巷尾,包括网上,时不时冒出来些挺新鲜的东西——瓷都取名免费起名。头一回看到那招牌,就在一家新开的、挺网红风的陶瓷店门口,旁边堆着些看起来不太像传统青花、倒更像艺术品或者文创的东西。心里嘀咕了一下,免费?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?在这儿,做什么不是沾着点儿瓷泥的土腥味儿、带着点儿汗水和火的温度?起名这种事儿,不是挺私人、挺慎重,甚至有点玄乎的么?怎么就免费了?

好奇心上来,我就凑过去看了看。不是那种江湖骗子,也不是路边摆摊儿的。这店里坐着个看着挺斯文的年轻人,电脑摆在桌上,前面立了块小牌子,写着“新店福利,免费为新生宝宝/店铺/产品起名”。哦,原来是捆绑销售或者引流啊。瞬间觉得那点儿神秘感被冲淡了。但转念一想,这不就是现在很多做生意的套路嘛,用一个“免费”的服务,把你吸引进来,然后推销他真正的产品——那些摆在架子上,价格标签小小不显眼、但你凑近一看能让你倒吸一口凉气的“艺术品”。
不过,抛开这层商业外衣,这个概念本身还是有点意思的。把起名这种事儿,跟瓷都联系起来。他们会怎么起呢?会不会用到跟瓷器有关的字?比如“窑”、“釉”、“珀”(像琥珀釉)、“青”(青花)、“白”(白瓷)、“溪”(高岭土多在溪边发现)、“峰”(高岭山)?还是会从瓷器的品质里找灵感?像“坚”、“韧”、“润”、“净”、“光”、“华”?
我有个远房亲戚,他家小子出生那会儿,一家人为了起名愁得头发都快白了。老一辈想按族谱,按五行;年轻一辈想新潮点儿,好听点儿,将来闯荡社会能响亮。折腾了好几个月,找了据说挺有名的算命先生,花了大几千块,才定下个名字。结果没过两年,发现班里好几个叫这名的,一点儿也不“响亮”了。你说这事儿闹腾不闹腾?所以,“免费起名”这事儿,对一些拿不定主意、或者想省这笔钱的人来说,说不定还真有点吸引力。
但问题是,免费的,靠谱吗?起名这事儿,图的不就是个吉利、个独一无二、个寄托了父母期望的寓意?这免费起名,是背后有个数据库,输入几个信息就自动生成一堆名字让你挑?还是真有个人,懂点儿文化,懂点儿易理,或者至少懂点儿景德镇的传统和文化,为你量身定做?如果只是程序生成,那跟网上那些免费起名网站有什么区别?顶多就是名字库里可能加了点儿跟瓷器相关的词儿,比如“景瓷宝”、“德窑瑞”之类的?听着怎么有点怪怪的,像产品名多过人名。
我在想,如果我是一个初为人父母的瓷都人,或者一个对瓷器文化有特殊情结的外地人,我想给我的孩子起一个名字,能隐隐约约地,或者干脆明明白白地,带着这片土地的印记。不是那种生硬地堆砌瓷器词汇,而是能从瓷器所蕴含的精神里汲取灵感。比如,瓷器是泥土经过烈火的考验而成的,那是不是可以叫“淬”、“炼”、“恒”、“毅”?瓷器光滑温润,是不是可以叫“润泽”、“如玉”?瓷器造型万千,是不是可以叫“韵”、“致”、“形”、“逸”?青花历经千年而不褪色,是不是可以叫“永”、“青”、“淳”、“固”?
这份免费起名的服务,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,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名字,而是能把瓷都深厚的文化底蕴,用一种现代的、容易接受的方式,融入到一个名字里,那它就不仅仅是“免费”,而是有其独特的价值的。可惜,我看到的那个店里的“免费起名”,更像是为了推销他们的“免费参观窑址体验”或者“免费拉坯入门课程”,最终还是为了卖他们的瓷器。名字,成了引你上钩的鱼饵。
不过,也许有例外呢?也许真有那么一位老师傅,或者一位对景德镇文化痴迷的研究者,觉得现在很多人起名太浮躁,太同质化,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时间,为大家提供一些有根基、有文化韵味的名字,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?不图名不图利,就是觉得可惜了这份独特的瓷都韵味,不该在名字里失传?这种想法,听着就让人觉得温暖,觉得这片被烟火熏陶的土地,不仅仅出产精美的器物,还孕育着一种愿意分享、愿意传承的精神。
话说回来,名字这东西,最终还是得跟着人一辈子。取得好不好,合不合心意,别人怎么看,这些都很重要。指望一个免费的服务,就能解决这个人生大事,未免有点天真。它可能提供一个起点,一些灵感,或者仅仅是一种尝试。但最后的决定权,一定还是在父母手里,在那个要背负这个名字走下去的人自己手里。
走在镇上,看着那些古老的作坊,听着敲敲打打的声音,闻着空气里弥漫的尘土和热气,再看看那些新开的、亮堂堂的店铺,里头摆着设计感十足的现代瓷器,这种新旧交替的感觉特别强烈。瓷都取名免费起名,就像是这种新旧交替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。它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包装了传统的命名需求,它把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略显功利的商业目的混在了一起。你说它是好是坏?也难说。它至少让“起名”这件事,在景德镇这个特定语境下,多了一层可以被讨论、被玩味的可能性。它逼着你去想,一个带着瓷都印记的名字,究竟该是什么样的?它应该像青花一样清雅?像颜色釉一样绚丽?像柴窑烧出的一样带着自然的窑变痕迹?还是像高白釉一样纯粹无暇?
或许,最好的免费起名,不是谁给你一个现成的名字,而是这个概念本身,瓷都这个地方,它提供的无限灵感。它让你自己去感受,去联想,去从这片土地的泥土、水、火、艺、人情中,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名字,或者你孩子的名字。那种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,从这片有血有肉的土地里亲自挖掘出来的名字,才是真正无价的吧。而那些打着“免费”旗号的,更像是撒下的种子,能开出什么样的花,结出什么样的果,还得看你拿回家后怎么照料了。反正,我是没敢真去尝试那个免费的。总觉得起名这事儿,太重,压不住“免费”这俩字儿。它需要的,是沉淀,是心意,是跟这片古老而鲜活的土地,更深刻的连接。
本内容由大名研究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smly.com/23592.html